清新区三坑镇:人大代表“六维联动” 激活桂花鱼产业振兴新动能 - 清远市人大网(新) - /info/9000218609 清远市人大网

清新区三坑镇:人大代表“六维联动” 激活桂花鱼产业振兴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10-20 10:27 来源:平台管理

清新区三坑镇:人大代表“六维联动” 激活桂花鱼产业振兴新动能

 

本网讯 今年以来,清新区三坑镇人大紧扣“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作用,创新推行“政策宣传+三问一评+意见建议+特色产业+百千万工程+为民办实事”的“六维联动”工作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养殖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集中视察、走访联系群众等系列活动,推动探索建立三坑桂花鱼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市场销售的发展模式,为助力推动桂花鱼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20258月,三坑镇桂花鱼养殖面积达2312.3亩,产量5202万吨,产值3.64亿元,带动128户农户实现人均年增收约1.5万元。目前,全镇桂花鱼产业已形成“苗种繁育—养殖—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并建立桂花鱼产业质量数字化品控体系,从鱼塘到餐桌的全链质量数字化品控管理精准,实现产业全链条、全体系多方质量信息对称。

政策宣传“零距离”

筑牢产业发展基石

“以前不懂养殖补贴申请流程,保险理赔也摸不着头绪,多亏人大代表上门讲政策,让我们在去年光是保费补贴就申领了近3000元!”谈及三坑镇人大的政策宣传工作,陂头村养殖户陈永明赞不绝口。今年部分养殖户购买的清新区饲料桂花鱼保险协议即将到期,大家纷纷担忧这项利好政策能否延续。针对这一诉求,三坑镇人大“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采取“人大代表+政策宣传”机制,将代表依法履职与政策解读深度融合,搭建起政策“宣传员”“解读员”的履职新渠道。

为让养殖户“听得懂、用得上”政策,镇人大在桂花鱼养殖集中区设立渔业行业人大代表联络点,组织渔业行业人大代表每月开展1次走访联系活动。代表们用本土方言细致解读《清远市清新区桂花鱼养殖保险》《清远市清新区桂花鱼养殖贷款贴息实施方案》等政策,累计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2300余份,重点明确苗种补贴、生态养殖奖励、保险补贴等利好政策的申请条件和流程,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养殖户手中。

“三问一评”聚民智

把脉产业发展痛点

“养殖密度怎么控制才科学?病害防治技术跟不上怎么办?市场价格波动大,销路没保障怎么办?”在2025年三坑镇组织的首场桂花鱼产业专题视察座谈会上,养殖户陈绍基一口气问出心头的困惑。

近年来,三坑镇人大创新推行“代表问政”工作模式,构建起“代表问、政府答、人大督、代表评”的“三问一评”闭环机制,通过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全镇3个桂花鱼养殖基地、12户大型桂花鱼养殖场开展专题视察调研,精准摸清产业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及未来方向,形成《三坑镇桂花鱼产业发展问题清单》。

针对调研搜集的问题,镇人大组织农业专家、养殖大户、企业代表召开“评议会”,对镇农业农村办、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的服务效能进行测评,现场提出“加强饲料桂花鱼养殖技术指导”等8条改进建议。

为推动问题落地解决,人大代表全程跟踪督办,逐项销号“问题台账”。如协调区农业农村局派驻2名水产专家驻镇指导,每季度开展1次技术培训;针对“饲料桂苗种质量参差不齐”问题,推动镇农业部门与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开展合作,共同开展饲料桂花鱼养殖技术推广,通过建立“养殖户档案”,协助养殖户解决水温、投喂量等鱼苗标粗关键数据,实现病害可追溯管理等。

意见建议“直通车”

推动产业标准体系建设

“没有统一的养殖标准,鱼的品质参差不齐,卖不上好价钱!”这是代表们在视察中经常听到的群众心声。

三坑镇人大将收集的意见建议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建立“代表收集—部门办理—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确保每条建议都有回应、见实效。通过专题调研、集中视察、走访联系企业等活动,代表们累计收集到关于桂花鱼产业的意见建议16条,其中“建立统一技术标准”“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延续桂花鱼养殖保险政策”等建议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

镇人大组织代表与农业农村办公室、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等部门召开专题会商,形成《关于推进三坑镇桂花鱼标准化养殖的建议》,明确养殖水体透明度需保持在30-50厘米,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2%,桂花鱼苗的孵化温度条件通常在2223摄氏度之间最为适宜等养殖标准。为让标准真正落地生效,镇人大通过定期回访养殖户、核查养殖记录、邀请代表现场督查等方式,动态掌握标准执行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养殖主体在落实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将进展情况定期反馈给提出建议的代表和群众,为产业提质增效筑牢基础。

聚焦特色强产业

构建“三链融合”发展格局

三坑镇人大紧扣“特色产业”发展要求,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的“三链”为核心方向,组织人大代表建言献策,推动桂花鱼产业从“单一养殖”向“全链条发展”转型。

在代表们的建议下,三坑镇引进清远鳜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养殖主体提供饲料、动保产品销售及养殖技术等专业服务,推动清新桂花鱼数控地热繁育中心在陂头村杜其文水产养殖场成功挂牌;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选民群众“连心桥”作用,持续推广清新区桂花鱼养殖保险,以“保险+信贷”模式增强市场信心。截止20258月,全镇桂花鱼投保面积350亩,投保金额超2880万元,渔业贷授信额度达4062.9万元。

为延伸产业链,代表们走访广州、深圳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探索开发鱼丸、鱼罐头、臭鳜鱼等深加工产品;为完善供应链,提出打通“养殖基地—冷链物流—市场终端”通道的建议,经三坑镇人大代表协调推动,目前,全镇争取到位渔业项目资金约1000万元,编制储备2025年渔业发展项目3个,总投资约1500万元。此外,镇人大组织区内主要养殖企业、大户,依托海大集团加工流通项目成立清新区渔业加工流通协会,通过制定准入机制、联结优质养殖户、给予政策扶持等举措,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加大加工仓储力度,打破流通壁垒,对接消费终端,不断提升“清新桂花鱼”品牌价值,逐步掌握市场定价权,稳定出塘价格,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桂花鱼产业的深度融合。

此外,镇人大组织代表聚焦“联农带农”机制创新,推动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让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代表们视察发现,部分零散养殖户因规模小、技术弱,难以融入产业链。为此,建议由清新区三坑镇14个行政村经联社共同成立镇级强村公司——清远联兴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吸纳散户入社,推动形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市场销售”的桂花鱼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和联农带农工作实效。

为民办事暖民心

破解产业发展后顾之忧

“饲料鳜养殖技术学不透”“零散养殖难成规模”“产业链配套跟不上”“传统养殖效益低”——这些困扰桂花鱼产业发展难题,成为三坑镇人大代表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的重点攻坚方向。

三坑镇人大将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痛点堵点作为工作落脚点,组织代表亮身份、沉一线、办实事,全方位为养殖户安心生产保驾护航。针对“饲料鳜养殖技术推广不足”的痛点,代表们主动对接企业资源,引进共赢水产建设饲料鳜鱼培训基地。从项目选址到规划设计全程参与,协调解决租地、清淤等前期难题。该基地占地约100亩,将建设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培训会议室、产业展厅,配套鱼塘基平整及参观路线改造,为养殖户提供“家门口”的技术实训平台。

围绕“产业集聚度低”的短板,代表们推动实施三坑镇桂花鱼渔业文化街改造项目,将陂头村圩打造成集“水产销售、水质监测、渔业电商、水产展示”于一体的特色街区,通过引进渔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文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驻点,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建立高校人才驿站,形成“企业+服务+人才”的集聚生态,项目计划投资350万元。

聚焦“配套设施薄弱”的瓶颈,由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全程跟踪清新区三坑镇桂花鱼现代化养殖园配套设施建设债券项目落地。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重点推进标准鱼塘改造,建设桂花鱼加工厂、分拣集散中心、预制菜生产车间、冷库、水产苗种病害检验室等核心设施,同步完善水、电、道路等基础配套,2025年拟投资1000万元推进首期建设。

针对“新型养殖模式待突破”的需求,代表们牵线引进广东鳜宝渔业有限公司,推动茅舍岭水产畜牧场光伏鱼塘鳜鱼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该项目占地780亩,建成后将实现“光伏发电+桂花鱼养殖”立体发展,目前已完成206亩鱼塘清淤改造,预计需要1年建成投产。从技术赋能到设施升级,从集聚发展到模式创新,代表们用精准施策破解产业难题,让每一项举措都转化为养殖户的安心与产业发展的实效。

如今的三坑镇,桂花鱼产业已形成“技术有标准、养殖有规范、产品有品牌、销售有渠道、农户有收益”的良好发展格局。镇人大通过“六维联动”机制,让人大代表成为产业振兴的“推动者”“服务者”,推动三坑桂花鱼从“池塘里的鱼”变成“农户口袋里的钱”,为“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书写了生动的“人大答卷”。

 

 

文字:谢承晔

 

地址:
清远市人民二路18号市机关办公大楼1号楼
联系我们:
qyrdb@21cn.com
版权:
清远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清远人大官方微博
清远人大官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