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斌:网格搭建“连心桥” 当好群众“贴心人”
黄国斌:网格搭建“连心桥” 当好群众“贴心人”
本网讯 走访细湾村时,黄国斌发现村中老人何阿婆家中房顶漏水,随即迅速带人前来修缮。“现在屋顶不漏水了。住得特别安心。这样的干部,我们百分百信得过!”何阿婆点赞说。
黄国斌是星子镇水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是连州市和星子镇两级人大代表。多年来,他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满百姓,始终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用最朴实的方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将履行代表职责与推动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为民服务篇章。
网格里长出“连心桥”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责任。”这句话,黄国斌常常放在嘴边,更落实在行动里。“每次看到群众期盼的眼神,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翻开黄国斌的人大代表履职手册,一桩桩办结的民生实事工整在列:何阿婆家的屋顶补漏、细湾村村道硬底化、大湾村村道拓宽、洋洞坪村洗衣亭建设……每项之后都清晰标注着完成日期,无声地诉说着一位基层代表的踏实与担当。
自当选人大代表以来,黄国斌不断探索代表履职新路径。他积极推行“代表+网格”工作模式,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构建起“网格收集、代表督办、部门联动”的民意处理闭环机制,让一桩桩民情民意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办。
今年以来,他已累计接待群众148人次,走访农户200余家,收集意见建议31条,推动解决道路硬化、环境整治等民生难题15项,做到“民意收集全覆盖、服务群众零距离”。同时,他认真落实人大代表联络站接待制度,坚持每月定期驻站接待选民,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贴心人”。
这座从网格中生长出的“连心桥”,不仅连起了家家户户,更连起了信任与期盼。
玉竹变成致富“黄金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咱们要念好这本‘土’字经,让玉竹变成致富的‘黄金苗’。”作为人大代表,他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履职的重中之重,带领村民在阡陌间写就共同富裕的答案。针对村民发展产业的迫切需求,黄国斌走遍水源村的田间地头,以“三把钥匙”解锁共富之路:
——土地要生金。率先示范种植并推动土地流转500余亩,孵化2个家庭农场,实现“小田变大田”的规模化经营;
——科技来赋能。组织村民和种植大户参加镇级种植技术培训,创新探索“玉竹+其他中药材”轮作模式,破解连作障碍难题,亩产提升10%。
——销路通两省。他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牵手湘粤两地中药材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彻底破解“销售难”问题。
在这片绿意翻涌的田野,如今正释放着强劲动能:2025年,全村玉竹种植面积扩至600亩,带动120余名村民实现“地租+务工”双增收,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以前种玉米只能糊口,现在跟着黄书记种玉竹,还能在玉竹地务工,一年能多挣6000多元。”村民老黄擦拭着新购置的农用三轮车,笑得合不拢嘴。
望着田垄间躬耕的身影,黄国斌又在本子上记下新目标:“接下来要推动玉竹深加工,让乡亲们端上‘产业饭碗’。”
民生账本有温度
暮色初降,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渐次亮起,柔和的光芒沿着黑底化村道向前延展,如同在地上织出一条璀璨的银河。“现在晚上出门亮堂堂,路好走了!黄书记为我们村民办了大好事。”走在明亮整洁的路上,村民黄伯说。
这份实实在在的“光明礼包”,背后是黄国斌十多次奔波于镇有关部门之间积极争取的成果。翻开他的项目追踪表,从彻底解决500亩“望天田”的灌溉难题,到实现98%医保参保率,每一个数字都写满汗水与坚持。
黄国斌始终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头,全力以赴推动各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他积极争取上级及黄埔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成功筹集荔湾区、黄埔区帮扶资金16万元,完成大湾村水轮泵站和大水边村电排灌站改造,让500余亩农田彻底告别“望天吃饭”的历史;依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村建设资金,完成大水边、峰园、洋洞坪三个村村民房外立面提升;实施村道硬底化和黑底化约1.4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65盏、巷灯80盏,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他带领村民拆除危旧房屋46间,清理整治沟渠123处,将大水边、峰园两村污水处理纳入镇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创新建立“人大代表+林长”协作机制,组织开展巡山护林36次,植树超5000株,新建“四小园”8处,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升至98%。在社会保障方面,他推动2025年医保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7%,切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乡村治理有成效
在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的关键时期,黄国斌带领村“两委”与驻村团队迅速制定防控方案,挨家挨户宣传防蚊灭蚊知识,指导村民清理积水容器、杜绝蚊虫孳生。全村累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2次,清理积水容器300余个,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有效遏制了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推动建立起“代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共治机制。黄国斌以身作则,率先遵守村规民约,带动村民从“站着看”变为“跟着干”,主动加入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行列。
由他组织成立的“人大代表调解室”,累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余起,成为村民信得过的“暖心驿站”。在这一过程中,干部与群众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干部倾心服务,群众积极响应,共同绘就出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画卷。
如今的水源村,产业活了,环境美了,乡风暖了,处处洋溢着蓬勃生机,俨然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群众的信任,是我最大的动力。”黄国斌说。他表示,今后将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继续认真履行代表职责,聚焦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努力将水源村打造成“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示范村,绝不辜负每一份期盼与重托。“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走在为民服务的路上。”
(黄津 周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