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浸潭镇:探索“1+1+N”代表履职模式 赋能农文康旅产业融合发展
清新区浸潭镇:探索“1+1+N”代表履职模式 赋能农文康旅产业融合发展
本网讯 近日,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关于公布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名单的通知》,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依托独具魅力的文旅资源,入选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为自然资源优越、文化底蕴深厚的浸潭再添一张靓丽名片。浸潭镇这次成功“入库”,其中亦彰显着人大代表的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浸潭镇人大主席团紧紧围绕镇党委工作部署,结合“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乡镇人大代表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以建强用好“代表联络站”为主阵地,以建立健全“人大代表助力加快农文康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为主抓手,引导和激励全镇人大代表积极发挥宣传员、信息员、示范员、服务员、监督员、招商员等多种角色作用,在服务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特别是在推动农文康旅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中展现了新作为、取得了新成效。
建强“一站”:
筑牢代表履职主阵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镇人大始终将代表联络站作为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主体作用的基础平台和关键载体,着力在“建、管、用”上下功夫,确保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打造成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
一是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域覆盖。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牌、有必备设施、有规章制度、有活动计划、有管理台账”的“六有”标准,全面升级改造镇级代表中心联络站,并因地制宜在片区选区设立6个村级联络站和多个流动联络点,形成“1+N”网格化体系,确保代表活动有阵地、联系群众有窗口。
二是规范化管理,提升运行效能。建立健全联络站学习交流、接待选民、活动组织、意见处理、反馈归档等一套完整的管理运行制度。明确站长、副站长及联络员职责,定期组织代表进站开展活动,确保联络站高效有序运转。
三是常态化使用,激发平台活力。围绕镇党委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所盼,精心制定年度、季度活动计划。定期组织代表开展学习研讨、接待选民、视察调研、述职评议等活动,将联络站真正打造成为了代表的“学习站”“活动站”“议事站”和为民服务的“工作站”。
健全“一机制”:
构建助力产业融合新格局,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针对全镇农文康旅产业规划布局、项目建设、环境优化、品牌打造、市场拓展等关键环节,镇人大积极探索建立了“人大代表助力加快农文康旅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机制”,切实调动和增强人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一是建立人大代表参与产业发展的常态化渠道,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农文康旅产业规划、资源协调、政策推动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二是推动人大代表成为连接政府、企业、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促进多方协同合作,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聚焦农文康旅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人大代表的监督和推动,切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是探索人大代表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发挥“多员”作用:
彰显代表担当作为,精准赋能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一站一机制”,该镇人大组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投身农文康旅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持续发挥“七员”作用,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
当好“信息员”,汇聚民智民意。代表们充分利用扎根基层、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走访联系、座谈交流、进站接待等多种形式,深入田间地头、项目一线、农户家中,广泛收集关于农文康旅产业发展、政策落实、环境改善、配套需求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和意见建议。今年以来,共收集相关意见建议36条,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好“服务员”,优化发展环境。代表们主动参与项目前期协调、土地流转、矛盾调解等工作,为农文康旅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建设保驾护航,如镇人大代表李先明为推动清远市福记农产品集散基地项目落地,主动对接相关村小组组长整合流转土地90多亩。同时,镇人大代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经营主体和农户解决实际困难11个,如镇人大代表李志强发挥自身种植技术优势作用,常年为农户免费传授种植水稻、砂糖桔技术。
当好“宣传员”,讲好产业故事。发挥代表中的乡村新闻官和社会观察员作用,引导代表们争当农文康旅产业政策的“宣讲员”和本土特色资源的“推介官”,如镇人大代表邹瑞文发挥乡村新闻官作用,及时将六甲洞村的土地整合、资源盘活、发展规划等信息和经验做法对外宣传推介。同时,镇人大利用各种场合和媒介,积极宣传解读产业扶持政策,推介浸潭镇的生态资源、文化遗产、特色农产品和旅游项目,提升知名度和吸引力。
当好“示范员”,带头创业兴业。鼓励和支持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或经营能力的代表率先垂范,领办乡村运营公司、农村合作社、兴办民宿、发展特色种养殖、参与文旅项目开发等,通过自身的成功实践,引领带动周边群众共同投身产业发展。如镇人大代表冯介水带头创办的桃之源度假村已成为该镇农旅融合的示范点,带动6名当地村民就业创业。
当好“监督员”,推动政策落实。组织代表围绕农文康旅重点项目实施、惠农政策兑现、营商环境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专项视察、调研和监督活动8场26人次,听取专项工作报告2次,提出监督意见7条,推动解决了优化申报手续办理、点状供地用地等问题3个,确保了相关惠民惠农工作部署落地见效。
当好“招商员”,引入源头活水。代表们利用自身人脉资源,积极牵线搭桥,引荐客商、对接项目。通过以商招商、亲情招商等多种方式,镇人大代表邹瑞文成功引进了六甲洞村的普济堂康养庄园项目、镇人大代表梁国财成功引进了大湾岗村的禅悦谷自然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优质项目,为农文康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当好“联络员”,促进协同联动。镇人大发挥领导干部代表的决策引领、协调各方资源、推动政策落实作用,加强镇内不同产业主体之间、与上级部门、与科研院所、与市场端的联系沟通,促进信息互通、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推动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该镇人大通过“一站一机制”的创新实践和“多员”作用发挥,推动全镇农文康旅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产业思路更加清晰,项目推进更加顺畅,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持续增强。同时,人大代表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代表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下一步,浸潭镇人大主席团将持续深化“1+1+N”工作模式,不断丰富和拓展代表履职的形式与内容,优化“多员”作用发展路径,为全力助推全镇农文康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人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南方+
文字:贺欢 林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