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聚智破题 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聚力擦亮清远特色农业品牌
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聚智破题 赋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聚力擦亮清远特色农业品牌
本网讯 “建议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5+X亿元农业产业矩阵’”“建议高规格建强麻竹笋科研平台”“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补贴资金……”8月21日下午,清远市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首场专题会议(现代农业产业专场)召开。会上,6位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负责人作交流发言,为加快清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聚智赋能,共同擦亮清远特色农业品牌。
清远作为广东农业大市,农业产业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257.1亿元,同比增长5.8%。“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清远鸡全产业链产值68.37亿元;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100.5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32.45亿元;英德红茶种植面积18.65万亩,全产业链产值47.53亿元。农业产业的稳步增长,为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如何借力借势推动清远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做强做大,成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因地制宜打造“5+X亿元农业产业矩阵”
2023年2月,清远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坚持用系统思维、工业思维、开放思维强力推动清远鸡、英德红茶、清远丝苗米、连州菜心、西牛麻竹笋五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清远鸡、西牛麻竹笋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大关,英德红茶、清远丝苗米、连州菜心综合产值增长迅速,清远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效显著。
“目前,清远已初步形成‘春茶、夏笋、秋米、冬菜,一年四季都有鸡’的五大产业发展布局。在此基础上,清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可进一步优化提升。”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副处长、正高级经济师马力建议,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5+X亿元农业产业矩阵”。发掘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在进一步巩固“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打造桂花鱼、肉鸽等一批50—100亿级农业特色产业,打造阳山西洋菜等一批10亿级农业产业,打造连州水晶梨、佛冈粉葛等一批亿级农业产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和林特产品产业带,增加小而精、特而优的特色农产品供给。
“今年是《清远市打造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收官之年,企业高度关注政策延续性与产业升级路径。”清远市农业投资集团董事长胡祖治建议市政府对全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进行新一轮系统谋划,出台三至五年中长期实施方案、重点项目清单和配套支撑措施,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清远鹅产业具备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希望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广东粤鹅皇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华军建议,将清远鹅纳入“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体系,作为重点支持产业,重点支持种业创新开发、规模化加工厂建设及深加工产品品牌推广。
加大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扶持力度
清远农业产业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是与会人员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
“从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农业机械化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但丘陵山区的机械化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省人大代表、清远尚品德茗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兆彬以自身企业为例,指出了在茶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繁重的人力需求让不少环节陷入“找人难、用工贵”的困境,而除草、施肥、摘茶、茶园墒情监测等关键环节,传统作业方式效率极低,严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与之相对应的变化是,自从茶园设计并安装了8000米单轨运输车,现在每天可运输鲜叶、肥料等物资20吨以上,物资运输效率提升60%;引入数字化茶园管理系统后,通过土壤数据指导精准施肥,使肥料利用率提高25%。
“农业机械化不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更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方兆彬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补贴资金,重点支持单轨运输车等适应山区地形的特色农机推广;完善农机补助政策,对丘陵山区作业农具实行差异化补助,将数字化管理系统等智能装备纳入补助范围,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初期投入成本,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机械化带来的红利。
胡祖治也表示,当我市智能农机应用场景碎片化,丝苗米、麻竹笋等产业在种植、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不足。对此,他建议推动“粤强农装”工程规划实施。建设智慧农机服务网络,完善农机配套政策,如支持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发挥作用,开发农机作业监测平台,实现调度智能化,在产业集中区布局机械化与综合农事服务网络,开展“农机共享”试点,提高农机综合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同时,给予企业相应政策支持,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智能加工线,应用物联网技术推动全产业链装备升级。
创新机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种质资源被喻为农业“芯片”,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多名专家学者与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面临种业创新资源分散、优质种源对外依存度高、本地特色品种保护开发不足、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完善等挑战。
“清远麻竹笋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量超100万吨,然而,当前生产用种90%依赖农户自留种,优质种源覆盖率不足30%。”清远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博士、副教授徐吉祥直击麻竹笋产业发展痛点,建议高规格建强麻竹笋科研平台,包括升级西牛麻竹笋研究中心,建设分子育种实验室、种质资源长期库、智能温室三大核心设施,加强清远市麻竹笋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设立加工适配性测试实验室等。同时,全域布局种源基地网络,通过扩建英德、清新2个区域性种质资源圃,实现不同海拔、土壤类型种质全覆盖;打造“资源圃—原种场—育苗中心”三级体系,3年内实现优质种苗供应率提升至60%。此外,选育加工专用型、耐贮运型、抗逆型品种,并建立“品种—密度—水肥—采收”标准化技术包,通过物联网监测实现精准管理,提升亩产、降低农耗。
“希望政府部门对清远鸡种源保护和良种扩繁工作,给予引导、支持和帮扶。”清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大立建议,加大清远鸡种质资源的良种扩繁和推广工作,依托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政策性支持,大力支持相关清远鸡良种扩繁基地建设,提升清远鸡种质资源的生产能力。同时,引导含有不同比例清远鸡血缘的配套系进行专业的选育,通过国家资源委员会审定的配套系,以确保上市的产品的品种,并通过体系化的标准,规范“纯种清远鸡”和“清远鸡配套系”在商业上宣传规范,保障清远鸡产业体系的标准化和体系化。
胡祖治建议,创新财政支持机制,如设立市级种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长期性、战略性育种项目,提升企业积极性。同时,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发挥科研机构和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希望支持市农投集团联合市农推中心统筹清远特色种质资源,系统开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培育‘育繁推一体化’领军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加强特色农业品牌建设 提升农产品价值
“清远好山、好水、好风土,孕育了许多极具特色的优质地理标志产品和农文旅融合项目。目前,这些产品和项目均以‘清远好风土’来进行宣传,但也引发了定位不清晰、内涵不明确的问题。”会上,专家学者与企业负责人围绕清远特色农业品牌打造察痛点、献良策。
马力认为,“清远好风土”是一个多品类区域公用品牌,涵盖了特色农产品、乡村民宿、美丽乡村,但没有明确的品类指向,造成品牌特色不够突出,消费者认可度不高,小单品品牌与大全域品牌难以协同发展、形成合力。他建议进一步明晰“清远好风土”内涵,结合优5+X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创设一批清远农业品牌监管保护措施,探索建立区域公用品牌授权认证制度,全面提升农业品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在提升清远农业品牌的同时提升农产品价值。
张大立建议加强清远鸡品牌建设,从产地、种源、养殖、营养、日龄、风味、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多维度配套建立能落地的品类质量分级体系认定标准,企业按标准进行分级定期认定和授牌授级;政府鼓励不同清远鸡品牌的企业,在不同赛道上进行多层次的竞争,丰富多维度、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各自占据不同细分市场,共同做大清远鸡产业。
(许甜 潘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