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山塘镇:人大“五维路径”赋能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清新山塘镇:人大“五维路径”赋能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本网讯 近年来,在清远市清新区山塘镇这片“鱼米之乡”“清远粮仓”的热土上,山塘镇人大紧扣发展脉搏,立足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农业专业镇定位,通过构建“紧扣中心大局、深化调研监督、创新履职路径、践行民生票决、深耕特色产业”五维履职路径,为打造“产业链条健全、农文旅一体融合、绿色低碳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聚合力、添动力,有力助推全镇走实“农业为本、工业为辅、农文旅融合”的集聚发展之路。
紧扣中心大局,锚定履职坐标
山塘镇人大始终将工作置于镇党委中心工作和区域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自觉将履职重心精准对接服务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依托本地丝苗米、桂花鱼、腊味、喜宴餐饮、龙舟文化等特色资源禀赋,找准人大工作切入点,将服务与监督有机融入产业规划、项目落地、政策实施全过程,确保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切实将制度优势转化为驱动产业发展的实际效能。
深化调研监督,疏通发展梗阻
坚持问题导向,山塘镇人大主席团组织代表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项目一线,聚焦丝苗米精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桂花鱼良种繁育与“渔光互补”推广、腊味产业园集聚、喜宴师品牌打造及文旅融合等痛点难点,开展系列专题调研。摸清实情后,综合运用听取报告、代表视察、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法定监督形式,对豪嘉电子、鳜宝渔业等项目落地,丝苗米产业园总部、腊味产业园、鳜鱼良种基地等工程建设,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持续跟踪问效。监督成效直接转化为发展实绩,稻谷烘干中心建成运营,2500亩土地资源盘活流转,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3%,联农带农机制日益完善,为重点任务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履职路径,激发一线动能
为激活代表在产业链上的桥梁纽带与示范引领作用,山塘镇人大大力推行“代表+”模式。鼓励具备专业背景或行业资源的代表深度嵌入关键环节,在招商一线牵线搭桥引进优质项目;在联农带农中,推动远良、粤旺等龙头与5个村集体结对帮扶,签订千亩丝苗米收购协议助农增收;在品牌建设上,为“山塘腊味”获评清远金牌手信代言发声,促成清新喜宴师厨艺大赛举办,推动农产品融入饮食文化;在科技前沿关注“渔光互补”等新模式落地。通过建立“调研-建议-督办-反馈”闭环履职机制,确保代表智慧高效转化为产业发展实效。
践行民生票决,凝聚产业合力
山塘镇人大充分发挥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作用,将重大产业项目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赋予其坚实民意基础。“山塘镇食品加工产业园(恒平腊味车间)项目建设”和“清新区喜宴师培训基地建设”经代表票决入选2025年度镇级民生实事项目。此举不仅将关键产业项目纳入法定监督保障范畴,获得优先资源支持,更广泛凝聚了社会共识,汇聚起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深耕特色产业,锻造升级链条
立足资源禀赋,山塘镇人大围绕丝苗米、桂花鱼、腊味等核心产业持续发力,推动资源要素集聚,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久久为功。力推丝苗米省级跨县集群产业园总部建设、烘干加工能力提升;支持水产龙头技术革新、良种繁育,探索“光伏+数字渔业”新业态,举办桂花鱼全链技术集成大会;着力提升腊味品牌和产业园集聚水平;同时,将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入“清新喜宴师”饮食文化品牌,并活化“三人燕尾龙舟”文化拓展文旅新空间。这种聚焦特色、持续发力的策略,有效促进了各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升级(如丝苗米总产值超5700万元、水产总产值达5.7亿元),逐步构建起具有山塘辨识度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
山塘镇人大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履职实践,有效发挥了代表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独特作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人大动能”。下一步,山塘镇人大将继续深化探索,为构建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南方+
文字:贺欢 罗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