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清远答卷:以人大高水平履职助推清远高质量发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清远答卷:以人大高水平履职助推清远高质量发展
本网讯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和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各项工作部署,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交出了一份成效显著的履职答卷:全年就立法计划、监督计划、代表工作等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53件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人员57人次,审议法规4项,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2项,作出决定决议10项,开展执法检查2项,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全年开展“百千万工程”调研督导70余次,全年共备案审查各类规范性文件26件,市人大代表提出的118件建议已全部完成办理……
一组组鲜活跳动的数据,镌刻着市人大常委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坚实足迹,体现着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为民初心。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及各级人大代表以实干担当履职尽责,为推动清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服务中心大局
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清远实践,紧扣全市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以高水平法治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市人大常委会发挥立法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出台全省首部推动耕地利用的地方性法规——《清远市耕地利用促进条例》,促进耕地利用适度规模化,提高综合效益,助力清远推进“百千万工程”,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粮食安全。该条例实施后全市复耕复种撂荒耕地12650亩。
立足市民群众关心关切,制定《清远市城乡建筑垃圾管理条例》,为规范建筑垃圾管理、建设美丽城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围绕“五大百亿”农业产业发展,启动《清远市促进英德红茶产业发展条例》立法工作,推动英德红茶产业上规模、强品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立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推农文旅产业强融合走特色……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小切口”“小快灵”精细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有效发挥立法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以高质量立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以推动广州清远产业合作为突破口,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开展跨区域协同立法,依法作出大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决定,推动广清合作深度一体化。同时,探索开展北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粤桂湘三省(区)三市民族地区合作等跨区域协同立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与实施并重,持续推动已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工作,切实发挥地方性法规助力发展、化解矛盾、提供保障等作用。全年全市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上报适用地方性法规案例120余宗。
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
切实提升监督实效性
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职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形式。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民生实事、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监督方式、强化监督实效,推动政策落地、问题破解、发展提速。
“如何打造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如何统筹农村风貌提升与传统文化保护”“财政有限如何保障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2024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报告,并对我市“百千万工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询问会上,10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及人大代表在现场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犀利发问,市政府分管领导与有关部门负责人逐一回应,并表态将全力推动存在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清远“百千万工程”走在全省前列。会后,市人大常委会把跟踪监督问题整改落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持续加强监督,把专题询问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4年1月,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代表票决产生了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涉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食品安全、全民反诈、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市人大常委会将监督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印发了《2024年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督办任务分解表》,根据民生实事的具体内容和人大代表专业小组专业特点,对民生实事项目督办任务进行了分解分工,进一步压实监督责任。各人大代表专业小组结合“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代表约见政府部门负责人活动等,进行动态监督、全程监督、跟踪监督,并在年末围绕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集中开展代表小组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查看项目推进台账、深入实地调研、入户与受惠对象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多举措强化监督实效,推动项目按时按质完成。截至2024年底,清远市十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交出了一份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监督以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跟踪监督,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发挥专项债效益支持“百千万工程”情况报告;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福祉,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2024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对我市居民医保基金运行情况、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等开展专题调研……全年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2项,作出决定决议10项,开展执法检查2项,专题询问1次、工作评议1次,统筹运用多种法定监督方式,寓支持和服务于监督之中。
积极探索创新人大工作品牌
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清远实践
“石潭镇下潭街口下水道井盖洞口过大,存在安全隐患——已转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处理”“合作医疗扣费账号户名不对如何更改——已回复需携带本人银行卡、身份证及批量签约名单附表前往石潭镇综合行政服务中心人社窗口办理”……在清新区石潭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打开广东“数字人大”平台的选民群众意见建议留言区,只见一条条社情民意在代表的推动下得到了妥善处理。
“数字人大”建设是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加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2024年,清远市清新区石潭镇人大“以‘两进三全四建’点线工作法推动数字人大赋能代表‘云上履职’提质增效”获评第七届广东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这也是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七年为全省县乡人大工作提供“清远经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深深植根于人民。市人大常委会支持和指导县乡人大积极打造人大工作特色品牌,有效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清远基层“落地生根”。
清城区东城街道人大工委创新代表联系群众模式,将代表阵地建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清城区首个“人大代表议事小公园”,聚焦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主题议事,引入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专家、楼道长等参与,议事现场摆问题、问措施、议对策,在和群众唠家常中快速了解民情民意,纾解民困民忧。2024年以来,人大代表议事小公园围绕电动车消防安全、儿童防溺水、美丽社区建设、地方性法规实施等民生热点话题开展主题议事,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电动车充电桩建设、困境儿童入学、长者饭堂建设、小区绿化提升等系列问题。
英德市桥头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针对人大代表提出的一些小项目建议因缺乏资金而导致办结率不高的实际情况,设立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30万元,创新构建“三精三选”工作机制推动民生实事立提立办见成效。每年从桥头镇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支出中单独列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办理桥头镇在会议期间、闭会期间代表所提出的议案、建议,尤其是涉及民生实事项目如农业生产、水利设施维护、乡村道路修缮、文教卫生项目等,积极推动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从“纸上”落到“地上”。
市人大常委会还指导各县(市、区)人大试点探索“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报告履职情况”“拓展代表联系群众方式和渠道”“民生微实事立办制”“街道议事会制度”等人大工作特色品牌。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代表联络站“三化”建设,推动代表联络站常态化运行,构建“代表常在、群众常来、实事常办”工作模式,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方位、群众反映问题零距离、问题解决更高效。2024年,全市代表联络站全年累计接待群众3万余人次,收集整理、跟踪督办群众反映意见建议6600余条,推动解决“路灯安装”“道路破损修复”“农田水利维护”等事项5600余件。清城区凤城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特色被省人大常委会通报介绍。
(许甜 潘伟丽)